虚假提示禁用
互联网广告中,虚假手段层出不穷。《办法》第十一条中规定,诸如假扮系统或软件更新、错误提示等不能用于诱导用户。过去,一些软件曾弹出假的系统更新提示,诱使用户点击,实则推送广告。新规出台后,此类行为将得到遏制,有效防止用户被误导,节省他们的时间和网络资源。
虚假标志杜绝
不能再使用那些表示虚假播放和开始的标识。过去,有些视频平台上出现了假的暂停标识,用户一点击就会跳出广告。新规定明令禁止这种误导行为,确保广告展示更加规范,让用户能顺畅使用网络服务,减少不必要的点击和广告打扰。
奖励承诺规范
虚假的奖励承诺常被用作误导手段。过去,不少应用宣称完成任务就能获得高额现金奖励,但用户实际上并未收到。如今,新规定已明令禁止此类虚假宣传,广告内容更加真实可靠,用户也因此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不存在的奖励。
其他误导禁令
新规明确禁止了所有可能误导或欺骗用户的广告手段。无论是诱导用户点击还是浏览,这类行为都将受到限制。这样一来,互联网广告环境将变得更加清朗,用户受到不良广告侵害的风险也会相应减少。
平台责任强化
网络平台承担着重要职责。根据新《办法》第十六条,平台需登记并保留广告发布者的真实身份资料,且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三年。以淘宝等大型平台为例,它们必须严格执行这一规定,以便监管机构能够便于调查违规广告。
广告监测排查
平台需对投放的广告实施监控和筛选,一旦发现违规广告,立即予以制止。以抖音为例,应组建专门的团队对广告内容进行监管,对违反规定的广告执行删除等处理,确保广告环境的纯净。
举报机制完善
平台需构建一套高效的问题投诉与举报处理流程。京东等电商平台应设立醒目的举报途径,迅速应对用户的投诉与举报,确保用户能够便捷地反映问题,从而提升用户对平台的信任度。
监管配合义务
平台不得干预市场监管部门进行广告监控工作,必须予以协助并妥善保管相关证据。若监管部门对某平台广告进行审查,该平台应如实提供所需信息和资料,确保监管流程的顺畅。
违法用户处理
针对发布违规广告的用户,平台需依照相关协议及规定实施警告等手段。在小红书上,对于违反规定的广告发布者,平台有权发出警告或暂时停止其服务,以确保广告发布秩序得到维护。
禁止发布规定
法律明文规定,禁止在网络上推广那些不得销售的产品和服务。比如,烟草广告(包括电子烟)和处方药广告通常是不允许发布的,除非有特殊情形。新出台的规定对此进行了严格规范,旨在守护民众健康,降低有害产品信息的流传。
广告审查要求
医疗和药品类广告在发布前必须经过审查机关的审核。若未经审核,则不得发布,且必须按照审核通过的内容进行发布。举例来说,一旦某药品广告通过审查,其内容便不得随意更改,如需修改,必须重新提交审查,确保广告内容的合法与准确。
变相广告限制
不得将健康知识的传播作为发布产品广告的手段。比如,在撰写关于健康养生的文章时,不应包含相关产品的购买链接等信息。这样的规定旨在防止用户受到虚假健康信息的误导,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你认为这些新的网络广告规定会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?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。同时,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!